上篇有介紹了早期足球的發展,包含經典的「電視之星」跟「探戈」。今天要來看看近代的足球演變,從2022開始,adidas就像是解開拘束器一樣,每一顆球的外觀都有很大的變化,開始往藝術品的路線發展,就連球版都逐漸捨去傳統的32塊球面。
目錄
2002世足用球:飛火流星 Fevernova
這一年由韓國跟日本主辦,是首次在亞洲舉辦的世界杯。球體大膽採用少見的香檳色,由金、紅、綠三色組成如飛鏢的圖案,這樣的設計能讓球員更清楚看到足球在空中運行的軌跡。技術上雖然跟過去的「探戈」差不多,但表面採用複合泡沫層,原本是想增加足球的彈性跟可控性,但卻因為重量太輕,比賽時常出現一些戲劇性的路線,導致部分比賽爆冷門而遭到批評。

2006世足用球:團隊之星 +Teamgeist
跟過去所有的世足賽用球都不一樣,耗時3年打造的團隊之星,展現了德國極致的科技發展,球面直接從32面減少到14面,接點大幅減少讓球體變得更加渾圓,並用熱黏合技術讓足球達到完全防水。很多進攻球員對這顆球給出相當高的評價,但守門員普遍認為它實在太輕了。
配色用了非常德國的黑、白兩色,再用金色作點綴,同時象徵了他們過去在世足取得的榮耀,決賽則使用了不同配色版本的「團隊之星柏林」

2010世足用球:普天同慶 Jabulani
整顆球的核心主題圍繞著「11」這個數字進行,主辦國南非擁有世界最多的11種官方語言、11個民族部落、場上揮灑汗水爭奪榮耀的11名球員、11種顏色打造的球身,同時也是adidas提供的第11款世界盃指定用球(對就是這麼剛好)。雖然擁有意義非凡的象徵性主題,但這顆球的評價卻跟他的名字截然相反,因為它實在太輕了!相較2006的「團隊之星」又再減少了8面,成為史上最圓的比賽用球,不難想像adidas的高層可能某天朝會的時候突然提出「少還要更少的口號」,然後帶大家集氣加油的畫面。也因為這顆球在空中運行的弧度實在太難控制,所以不管是進攻球員還是守門員都超討厭它,建議更名為天怒人怨。順帶一提,這年的世足賽也是入球率最低的一屆。

2014世足用球:森巴榮耀 brazuca
由於上一屆的普天同慶被罵爆,這次謹慎的花了兩年半的時間進行設計和測試。在多達10個國家、30支球隊、600名球員在友誼賽測試後才推出的森巴榮耀,使用者滿意度總算回升,雖然這屆是採用更少的6塊球面所組成,但回饋就很不錯(畢竟都做這麼多測試了?)。順帶一提這屆也是首次由民眾投票來命名的世足用球,顏色採用藍、橘、綠等森巴傳統色彩。

2018世足用球:電視之星18 Telstar 18
就像是時尚一樣,似乎過一陣子就會流行復古潮。在18年的俄羅斯世界盃又回到了最初的感動,只是外觀跟技術都大幅進化了。球面一樣是6面(看來目前的技術6面應該是極限了),原本黑色的五角形變成漸層的黑灰點像素設計,是為了致敬由俄羅斯人所設計的俄羅斯方塊。另外最大的看點是可以透過手機掃描球體上的晶片,就得知該足球的產品資訊等內容,因此電視之星18又被稱為智慧足球。

綜觀這些歷年的世足盃比賽用球,不難發現adidas每年都試圖突破現有的框架,不斷追求新技術,期待未來更加多樣性和意想不到的的主題與設計。